湖南大学周永波/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董建玉课题组基于简单的钯催化体系(PdCl2/TMEDA),成功实现了不同末端炔烃高选择性交叉二聚,制备了一系列gem-1,3-烯炔化合物(58例)。该反应以含有羟基的末端炔烃为二聚反应受体(acceptor),其它末端炔烃,包括芳香、杂芳和脂肪炔烃均可作为二聚反应给体(donor),不受其电子和空间效应影响。与已知方法相比,该反应优先活化受体炔烃,经历反式加成-碳金属化过程,反应底物范围广,选择性高且易于控制,具有显著的特点。相关研究成果以“Specific cross-dimerization of terminal alkynes via Pd/TMEDA catalysis”为题发表在Sci. China. Chem., 2022(DOI: 10.1007/s11426-022-1388-5)。刘立鑫博士和董建玉副教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,董建玉副教授和周永波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末端炔烃二聚是大学本科教科书《有机化学》中的反应,其可追溯到1905年,由Straus首次报道,其同分子二聚可生成“头头”(head-to-head)、“头尾”(head-to-tail)Z式和“头尾”E式三种结构类型的产物。因需同时克服立体和区域选择性问题,直到1968年,英国化学家G. Wilkinson才通过金属Rh催化实现了选择性同分子二聚,获得了一种(“头尾”E式)主要产物。随后,诸多化学家从事了该项研究工作,其中,著名化学家Barry Trost教授在炔烃的二聚反应及其机理方面做出了大量杰出工作,推动了炔烃二聚反应的发展与应用。
图1. 末端炔烃的交叉二聚产物(来源:SCIENCE CHINA Chemistry)
对于不同末端炔烃的交叉二聚反应,因其同时存在化学、立体和区域选择性问题,可生成12种二聚产物(图1)。显而易见,实现高选择性交叉二聚,获得单一的产物,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难题。为了解决该问题,过去40年来,已知的研究采取了如下策略:1)使用电子和空间效应差异较大的两种炔烃为底物;2)使用特殊结构的配体/催化剂。尽管上述策略成功控制了反应的选择性,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,但是反应中三种选择性(化学、区域和立体)的调控同时受金属催化剂、配体、炔烃的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影响,增加了各反应参数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,并使反应底物范围严重受限。
图2. 末端炔烃交叉二聚反应新模式(来源:SCIENCE CHINA Chemistry)
在炔烃选择性交叉偶联和环化反应工作(J. Am. Chem. Soc. 2016, 138, 12348; J. Am. Chem. Soc. 2019, 141, 2535; Chem. Sci., 2022, 13, 263; Org. Lett. 2022, 24, 5994; Org. Lett. 2022, 24, 4569; Org. Lett. 2018, 20, 4023; Org. Lett. 2016, 18, 3138; Chem. Commun., 2019, 55, 233.)基础上,作者开展了末端炔烃交叉二聚反应研究,设想利用含有导向基团的炔烃,通过配体交换和金属-π作用形成含炔的环状金属中间体(图2),由此控制反应的选择性。其一,金属-π作用活化了该炔烃,使其成为受体分子(acceptor),从而控制交叉选择性;其二,由于环状金属中间体的位阻作用,使另外一分子炔烃从环状中间体中炔的背面进攻,从而控制立体选择性;其三,通过配体“封锁”炔烃三键的C2位置,使另一分子炔烃进攻三键中的C1位置,由此控制反应的区域选择性,最终高选择性的得到“头尾”选择性的1,3-烯炔化合物。
图3. 底物拓展(来源:SCIENCE CHINA Chemistry)
以PdCl2和N,N,N′,N′-四甲基乙二胺(TMEDA)为催化体系,以CHCl3为溶剂,在50℃温度条件下实现了上述构想。以中等至高的产率获得了58个交叉gem-二聚实例,该反应具有优异的交叉选择性和良好官能团兼容性(对钯催化剂敏感的溴、碘、硼酸酯基团均能适应)。在此反应体系中,各种末端炔烃,包括芳香、杂芳(吡啶、噻吩、二茂铁、硫杂环)和脂肪族炔烃均可作为给体(donor)炔烃,不受其空间和电子效应影响,而含有羟基的末端炔烃作为受体分子。在六种可能的交叉二聚产物中,仅得其中的一种(hetero-gem-ab)为主产物,仅观察到一种同分子二聚产物(homo-gem-bb)作为副产物,二者选择性较高,其它10种副产物被成功抑制。氘代实验表明,Hb的氘代率远远大于Ha(52.8% vs 23.1%,43.8% vs 19.5%,图4),接近反应体系环境中的D含量(60%和50%),说明该Hb来自于烯基钯的质子化,进一步验证了反应机理涉及一个反式乙烯基钯中间体,而不是传统的顺式乙烯基钯过程。与已报道的方法相比,该反应优先活化受体炔烃,反应经历反式加成-碳金属化过程,底物范围广,反应的选择性高且易于控制,具有显著的特点。
图4. 氘代实验(来源:SCIENCE CHINA Chemistry)
CBG资讯一直致力于追踪新鲜科研资讯、解读前沿科研成果。如果你也对科研干货、高校招聘、不定期福利(现金红包、翻译奖励、实验室耗材优惠券等)有兴趣,那么,请长按并识别下图二维码,添加C菌微信(微信号:chembeango101),备注:进群。